|

黄运基评述美国华人历史文化研究

(编者小注:黄运基先生一向关注和支持美国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研究,并维持撰

写不少评论。特选其中几篇为历史留真)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序

研究和整理华侨华人历史,是项艰巨的工作,但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工作。麦礼谦自五十年代开始即在这方面从事辛勤的劳动,并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他曾和陈参盛、胡垣坤先生合编了一册《加州华人历史提纲》,又与第四道电视台合作摄制了《金山客:居美华人历史》片集,并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及柏克莱加州大学当了多年的《美国华人历史》讲师,可见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他的著作《从华侨到华人》即将出版发行,和广大海内外读者见面了。

作者要求我写个序言,我欣然答允。一则我和麦礼谦早於五十年代便成为挚友;二则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他便在我主持的《时代报》先後发表过多篇研究华侨历史的文章,包括这一部即将出版的《从华侨到华人》,於一九八0 年四月二日开始以《美国华侨简史》的题目连载。当时他是用英文写的,由我负责翻译成中文。但我马上就发现,对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有力不从心之感。我只好鼓励他自己用中文来写。这对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吃力的。但麦礼谦最可敬之处是他具有一股惊人的毅力和韧力。他花了五年多时间完成了这本著作。从八五年开始,他又花了三年多时间对原作做了必要的修改,补充了大量史实和新的资料,终於把美国华侨的二百年历史,较完整而概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九八八年为纪念华人移民美国二百周年,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又称凤凰城),加州旧金山、洛杉矶及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分别举行集体宣誓人籍仪式,共有二千七百名华人宣誓加人美国籍。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旧金山华埠的沙加缅度街(又称唐人街)夹乾尼街角的联邦房贷银行建筑工地底下,发掘出无数淘金期的中国工艺品,推断该处是当年华人经营的一间商店的地下室。被掘出来的文物,包括有中国古代铜币、中国陶瓷、碗碟、酒瓶、鸦片管、药瓶、骨牌、印章盒等等。旧金山市长亚格诺斯在参加了华人宣誓入籍仪式後来到现场参观这一批出土文物时,说:“这些发现提供了线索说明最早的中国移民是如何对加州历史作出了贡献。”

可以这样说,《从华侨到华人》的出版,视作纪念华人移民来美二百周年的献礼,也很有意义。

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们华裔的血汗史和奋斗史,特别是在美西,华裔先辈们来到“金山”,他们不仅是建筑铁路的开路先锋,也是处女地的开拓者,美国初期工农业的发展,华裔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原动力。但是,所有这一切丰功伟绩,在美国史册上却只字不提,一笔抹刹了。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美国交通部长在纪念横贯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建筑工程竣工一百周年时,发表讲话,他说:“我们今天在这里重温人类伟大的意志和坚毅不拔的精神。一百年前在这里完成的艰巨工程,是美国最优良传统的表现,除了美国人之外,谁能在三十英尺雪覆盖之下钻通十一条总长二十英里的隧道呢Z谁能凿通一英里长的花岗岩呢?谁能在十二小时之内铺上十英里长的轨道,而在六年之内总共铺了二千英里长的铁路呢?”

他的这段话是不符历史事实的。麦礼谦在他的这本著作中向我们展示:早於一八五0年,美商计划建筑横渡巴拿马地颈的铁路时,便曾在中国招募了八百名华工,但这些华工在瘴疠流行的工地操作,不久死亡殆尽。大规模雇用华工,是横贯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即美西由萨克拉门托(沙加缅度)到盐湖城一段的建筑工程。从一八六五年到一八六九年铁路完成的数年间共雇用了一万二千到一万四千名华工。他们沿途在极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估计大约有百分之十因水土不服或意外而死亡。自此以後,华工又建筑了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铁路横贯南北大陆的西线部分,以及若干干支线和地方性铁路。

华人对美国农业、渔业和工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虽然没有载入史册,但也是不容抹刹的。在一八六0年代中期开始,垦荒公司雇用大量华工开拓加州萨克拉门托一圣华金河三角洲地区,把四十二万五千英亩的沼泽地变为良田。从一八七0年代初期到一八九0年代,华工还广泛受雇在葡萄园、槐花园、果园、农场工作,他们对加州农业的发展,亦功不可殁。

同一时期,在加州从事羊毛织工、雪茄姻、制鞋和制衣业的华工几占百分之八十。加州的捕虾业及鲍鱼业,华人是始创者。今年年初,考古学家在旧金山市东北面沿海地带,发现了一个“淘金热”时期的中国渔村,并掘出了大批中国文物,证明华人对加州渔业的发展,功绩是伟大的。

究竟中国人在建筑铁路和开垦荒地,对加州创造了多少财富?加州一位总测量工程师估计达二亿八千九百万美元。这在当年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麦礼谦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居美华人是美国人民的一部分,美国是他们的家,他们的问题是美国的问题,他们的斗争,也是美国人民在蜕变中的美国社会的共同斗争。这是说,居美华人和美国人民一道,二百年来在共同斗争中创造了美国历史,在今後的长远岁月中,也和美国人民一道,不断地在斗争中改变美国社会。美国既是居美华人的家,就必须有当家作主的精神;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於美国的政治主流中去。《从华侨到华人》一书即以此为“经”,从一七八0年代早期来美华人参与美国西部的拓展为起点,以华侨团体的形成及其作用,华侨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纬”,透过大量史实阐述了美国华侨二百年的业绩。在现有有关美国华侨近代史的著作中,能够把耳闻目睹的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地写出来,还不多见。麦礼谦作为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历史见证人,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美国华侨对抗日救亡运动,对家乡建设、对家乡教育等等所作的贡献Z对国共两党长期对美国华侨社会的影响Z对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前後美国华侨社会的状况与变化,他都有极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所以写来得心应手。这段时期所阐述的突出事例,其前因後果,社会反应等等,写得亦较具体。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既写华侨社会进步方面的问题,也写对立面的情况,并客观地分析了这些存在的历史因素。例如,早期华侨会馆的组织及属下的善堂,是以所属地区组成的。而秘密会社,即华侨通常称做“堂号”,其成员则是那些被侨社的既得利益者所排挤或鄙弃的人物,有流氓、乞丐、妓女等。作者指出:这些组织和姓界、邑界团体对垒也意味著与华人社会上层社会支配者的商人阶级的对抗。又如华侨洗衣工人组成的“西福堂”与洗衣业老板组成的“东庆堂”的纠纷;加州华工合作会、纽约华人衣馆联合会等进步组织与华侨社会的保守势力的抗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保皇会壁垒分明,处於敌对状态;国民党与华侨社会亲大陆的团体及人士的对立面;华侨与美国司法部及移民局的斗争,等等。本书不仅阐述详尽,而且见解独特,立场鲜明。

华人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组合体。海峡两岸的政治态势对华人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华侨、华人,绝大多数都不愿看到祖国长期分裂。因为这种分裂是造成我们社区不团结的重要因素。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目前海峡两岸的人民正在通过探亲访问的渠道展开了对话,增加相互的了解。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始。就美国华侨、华人的切身利益而言,去异存同,共谋福利,确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种种迹象显示,美国一旦经济不景,反对民权的势力便更嚣张,少数民族的权利就会遭到践踏,反亚裔的逆流继续滋长,对亚裔的骚扰、恐吓和暴力行为就必然增加。华人争取双语教育,双语选举和双语服务以及平等就业,每前进一步都遇到极大的阻力。据全国性的民意测验显示,每三个美国人当中有两个人反对平等就业。由於政治上和经济上不平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表面看来种族歧视虽然没有普遍恶化,但另一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则有冒头之势,比较明显的是工作分配的变化。远的不提,即就旧金山市长任命审计长人选来说,他拒绝提升已有三十五年工作经验、原任副审计长、被称誉为“审计活字典”的华裔邝传盛,却选中一名白人就任该职。华人权益促进会批评市长此举含有种族歧视成份。

可见,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在美国总有一小撮人要维护白人的所谓“优越感”。这些种族主义者把所有少数民族的任何合理。要求看作是对他们的一种“威胁”,他们便千方百计的、或明或暗的阻挠少数民族争取他们的应享权益。美国民权法案已经实施了快二十五年了,平等就业机会是民权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纠正美国长期对少数民族的不平等待遇而制定的一项措施。但是,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虽然获得了一些改善,但与白人相比,离真正的平等地位还差得很远。

因此,反对种族主义,争取公平待遇仍然是这一代华人沉重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华人积极参政是一条正确可行的途径。近年来,已有部分华人带头朝这个方向作出了努力。昊仙标、谢国翔等人便是突出的例子。华人要成为美国主流的一部分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关键是我们华人社区要消除歧见,不分左右,紧密团结一致,才能显示华人参政的实力。

愿这一天早日到来。是为序。

(写於旧金山一九八八年除夕)

历史的回响

由麦礼谦、林小琴和杨碧芳编译的《埃仑诗集》,经过了五年的艰辛劳动,终於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诗集,对我们居美华人来说,不管他们是“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的先辈们,或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後一代,都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感情。我们常说“欲知今日,须知既往”,而《埃仑诗集》,正好像一条历史的线索,牵引我们回到“既往”,它为我们揭开了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一苋鲜为人知的历史,而我们通过对这一页历史的探索,不仅领会到我们的祖辈们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猖獗年代里创业维难的情景,更看到了他们远涉重洋,登上了这个所谓“自由”的金山而失去了自由的惨象。

当我们读到“以为数日可上埠,点知苦困木楼囚。番奴苛待真难受,感触家境双泪流。”这是历史的回响。这是人的尊严受到损伤的呐喊。

感谢麦、林、杨三位作者,要不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可能听不到这种“回响”和“呐喊”。

《埃仑诗集》是从一九一0年到一九四0年被拘禁在天使岛上的二十除万华人移民的“心声”一苦恼、愤怒、沮丧、彷徨、希望、绝望、自怜、念乡,思亲……,人类最复杂的情感都在我们这些被拘禁的祖辈们的躯体*流露出来了。当我们读著这些凝结著血与泪、爱与恨,句句感人的诗词的时候,华侨的辛酸历史彷佛电影的画面一般,连续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受拘禁虐待的苦楚,对当时软弱无能的祖国政府未能维护他们的利益而进行干预感到慨叹;期望祖国强盛起来;对在拘留所在那些带有侮辱性的体格检查、审问等等,都有极形象的描写。

华人移民一般都是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大众,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在拘留所在的木樯上刻的诗词,就文学艺术的深度而言,当然是比较原始的。然而,这些诗词的价值和意义也在於这种“其情流露”。遗憾的是,所收集的诗没有一首是由妇女写的。但从拘留所木墙上的诗词中透露,不少妇女曾被拘留在天使岛上。但当年的妇女宿舍,於一九四0年被大火焚毁了,即使她们留下诗词,也没法搜获了。因为天使岛华人移民拘圉所木墙上的诗词,是在一九七0年才偶然被发现的。

《埃仑诗集》的编译,证明三位作者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分次序,计有“远涉重洋”,“羁禁木屋”,“图强雪耻”,“折磨时日”,“寄语梓里”等五个部分。译者忠实於诗的原意,而不追求韵律的撮合,在英译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中文和英文的构造毕竟是不同的,正如编译者说的,逐字直译是不可能的,有些中文词语,很难找到准确的英文用词;译者只能依靠自己对原诗的理解作出判断,选择最能传达原诗的意思的英文词语。编译者还对诗中所引用的中国成语、典故,以及中国的历史人物等等,加以英文注释,大大有助於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天使岛历史图片的适当运用,对配合各组不同内容的诗词,也极收达意传神的艺术感染力。

当日在文化中心举行的庆祝《埃仑诗集》出版的酒会上,我们从参加的四百多各界华人的热烈反应来看,即可知大家对这本诗集的重视。正如“天使岛移民局顾问委员会”主席曹炯培先生说的,我们要尽快促成开放天使岛,使我们现在幸存不多的先辈们能早日带他们的儿孙们来到这个孤岛上,并能对他们说:“我们就是在这个拘留所里创业的!”

是的,《埃仑诗集》就是一本最形象、最感人的华侨史。这部历史是由我们的先辈用血和渡编写而成的。从事华侨历史研究工作者,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在这方面,麦礼谦、林小琴和杨碧芳作了极有意义的开始。

(1980.7. 16.)

甘苦沧桑两百年

“甘苦沧桑两百年”,这是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主办、全美华人历史学会赞助的“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的总题。这个题目起得实在好!它把美国华人两百年来创业、守业的漫长奋斗历程中的甘苦都概括在内了。这个题目之所以起得如此形象化,如此的吸引人,是在於参与策划这个展览的人,对美国华人历史比较熟识,而且对我们的先辈在排华风潮长期备受欺凌与压迫剥削的极度艰辛的景况下,赤手空拳、克勤克俭和勇於作合理的抗争的高责美德,寄以无限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

常言道:“欲知现在,须知既往”。美国华人两百年的历史,长期被美国漠视。我们的孩子绝不会在教科书里、在历史博物馆里读到、看到我们的先辈建筑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英雄事迹;他们对开拓美西农业、发展渔业、手工业、轻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整理和编写我们先辈的创业史,还得由我们来做,要让我们这一代和未来的世世代代传阅下去,并永远记得:我们今天在美国社会上取得的点滴成就,是与我们的先辈的艰苦奋斗打下基础分不开的。历史像电影一样连贝地演下去,不容割断。

“甘苦沧桑两百年”的主办单位,无疑地为我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值得我们赞誉的工作。因为“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是我们社区里从事多年华侨历史研究工作的人士,特别是麦礼谦先生、胡恒坤先生及陈依范、王灵智等关心人士,花了两年多心血的结晶。展出的两百多幅历史图片和文物资料;许多都是罕见的、极有历史价值的、并能适当地反映华侨在不同历史时变化。美国的华人社会,显而易见,也随著美中两国和美中关系的变化而受到冲击,正在发生蜕变。这个蜕变,标志著美国华人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

居美华人,不管他们是美籍或是华侨,他们的社会地位,除了自身的奋斗和争取之外,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也是和祖国的强弱、美中关系的好坏分不开的,这是每一个居美华人的切身体会,也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展览的主要精神,也向观众展示了这个事实:即美国不是一般人过去所误解的“熔炉”。这个意思就是说,美国的少数民族包括我们华人,都各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背景,不可能像煮美国式的“牛肉土都”一样“熔冶於一炉”,而是像无数小川,或急或缓地汇流成河的。这就意味著奋斗不息。而我们这种奋斗,显然决不能离开美中关系的时代背景而作“散兵游勇”的争拚。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在过去数十年来美中关系的发展,从敌对到友好的过程,我们华人社会在这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就不难理解、也不难作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展望,作为美国华人历史的新的一页,它的重要性有多大!

笔者有这麽一个挚诚的愿望:我们从事於华侨历史研究工作的有必要记住:华人作为汇流到美国大河的小川,既要知道流向;更要知道流源!

在这方面,华侨历史学家麦获谦先生作出了良好的开端,他在本报连载的《美国华侨简史》,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在他这篇作品里,让我们看到了流向,也看到了流源!

无论如何,“甘苦沧桑两百年”――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即或有这样那样美中不足的地方,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像这样较全面地介绍华侨历史的展览,还是第一次。大家不要错过观赏的机会。展览从十月四日开始至十二月十三日止,然後运往圣路易、明尼爱波里斯、芝加哥、波士顿、檀香山及其他城市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甘苦沧桑两百年”展览的同时,华人侨美历史学会和文化中心还联合举办“美国华人社会历史研究讨论会”,日期是十月九日、十日、十一日,参加研讨的论文已有七十篇,堪称盛会了。笔者原被邀请参加其中一个专题讨论,惜因临时有事远行,未能如愿赴会,顺致歉意,并祝展览及研讨会成功。

(2009,10,8)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