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鹰编:《我们的话――黄运基作品评集》(纽约柯捷出版社) 卷首语

宗鹰

人们常说,文学家既要经得起寂寞,也要受得了热烈。黄运基兄,不为寂寞所困,也不为热烈所悃。寂寞有多深多长,很难准确考究。他作为文学家寂寞之时,正是作为活动家、新闻人、政论家大热之际。他创办和主持的《时代报》中,文学副刊极为显眼,他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创作也已经显露才华和特色。不过,美华社区所熟知的黄运基,主要是热情洋溢的活动家、朝气蓬勃的新闻人和大义凛然的政论家。而文学家黄运基被这些大热“荫盖”了。

随着《时代报》结束,“活动家”淡出了,“新闻人”告退了,“政论家”消减了,他华丽转身为文学活动家、文学主编者,文学创作者。私下里我曾经听到他过去的一些战友伙伴惋惜道,“舞文弄墨有多大意义?他应当像当年一样继续在美华社会活动中发光发热。”我也真诚期望运基兄在社会活动、新闻事业中继往开来,但也想到,人生不同阶段总有不同战略点。他并非天生活动家,来美之初的境遇和经历,把他推向维护华人人权、支持中国大业“前沿”,由自发到自觉,结缘和参与华人社会活动,从美国华人草根层中生长成熟为活动家、新闻人、政论家。那些时代,投身其中,挺身而出,难能可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至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新旧侨领站到前沿,运基兄适时转移其人生战略重点。

无论从他自身因素还是从美华社区因素,这个人生战略重点转移,必然而必要。与他一同经历过生活磨难和时代洗礼的人士很多,但执笔为文记录和反映那些时代的人极少。在美国华文文学界大有文学成就的人士也很多,但如同黄运基那样奇特生活阅历、深邃生活观照的人士也很少。美华文学中,有些粗浅草根之作,不少浮面的文学。曾经满怀诗情参与华人活动的黄运基,被华人活动激发出深沉、真挚、浓烈的诗情。在他全力投身社会活动时,这种自我的和华人社会的诗情,一直在呼唤在敦促,不把这些诗情的实际生活、诗情的主体感受,化为历史史诗,他的心灵不得安宁。但那时他要从活动家、新闻人中分身谈何容易。没有如此历练者,谁也不能代替他。没有人给他命令,自觉自愿地自认自赋历史使命。麦礼谦教授以史学家执笔完成的真实历史,黄运基以文学家的艺术审美完成挚永史诗。美华文学宜于不拘一格,丰富多样,但如果不是他奋力肩负并实现这个使命,美华历史美华社会美华文学留下多大空白?由投身美国华人从奔流到狂潮以至巨浪的历史行程的亲历深感者,留下真实真挚真诚的诗情史诗,其意义何其巨大而深远。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以文延续和光扬活动家、新闻人和政论家。淡出了先前的形式,没淡出的是本性。

因之,文学家黄运基,突破“寂寞,走出“荫盖”,迈向“热烈“。其人其作其书,由美华社会到祖国大陆,引发多少人“有话要说”。读者热读热议,文友热忆热赞,学者热评热论,有话尽情说,有感尽笔诉。不编不知道,一编吓一跳。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报刊评论集中起来,数十篇数十万字热情话语摆在面前,领我我重温他的足迹心迹。

作为编者,不想在开卷之初,强人先入为主之感之见。相信读者学者论者会自得其见。两点期望不能不说:期望这将是正在争取健康长寿的黄运基兄一本回顾性纪念集,期望这将是关注美华文学的读者学者论家们一个探研性的资料库。

编后话

宗鹰

在编集过程中,脑际不由自主盘旋着三点感受。有感要说,概而言之。

关注度极广,是其一。黄运基作品,不但在美华文化界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也引起广泛关注。学者论家甚至以之作为专题课题。评论者当中,有读者作者学者,有老年中年青年。《奔流》面世之初,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上海的文化界和高等院校,举行学者专家专门研讨会。一些著名学者、教授发表各有侧重的评论。华侨大学、暨南大学都有专门研究。山东大学文学院专家学者在其美华文学研究中,也把《奔流》和黄运基创作过程创作现象作为一个重点。继而,对《狂潮》、《巨浪》以及其他作品关注度都极广。暨南大学等研究生甚至把黄运基作品研究列入学术论文项目,写出颇有深度的评论。美华文学,越来越引起关注,这是普遍性。黄运基作品,黄运基其人,作为美华社区的突出文化现象之一,引起广度关注,却有其独特性。

探研度颇深,是其二。探研触角,伸向黄运基其人其作诸多方面。有全面的综合的研究,也有侧重的深入的评论。有的着重草根生活草根心态,有的涉及祖国情怀故土情结,有的深入华族心结异乡奋争,有的揭示情操高洁人格力量,有的探讨艺术审美人物形象。黄运基创作堪称一座丰赅文学小矿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力发掘,尽情抒见。

评价度很高,是其三。任何一位杰出作家,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应当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达人所未达。作为美华作家一颗坐标性的耀目之星,作为美华文学数本代表性的耀目之作,论者从美华文学的经纬纵横给予准确定位、高度评价。回眸,给前人前作有多大的开拓;横比,给今人今作有多么的超出;瞻前,给来人来作有多少的启导。大多数论者论文,没浮言夸语,恰如其实。文学真金就是真金。

基于这三点,相信此书出版价值重大,意义深远。来美二十七年一直视运基兄亦师亦友的我,能为此书编辑略尽微力,也是一个永恒的纪念。

王鼎钧 : 黄运基的中国心 、美国梦

(摘要)

我正在劝人读传记,忽然读到广州熊国华所写的加州作家黄运基先生的传记,书名叫作《美国梦》。

《美华文化人报》双月刊的创办人就是黄运基,纽约有很多人知道他,说他对海外文学热心推动,是美西文坛的 孟尝君。

熊国华认为黄运基其人“可传”,发心为他立传,花了四年功夫写成。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想集中于两点:一是主人公早年的生活十分匮乏痛苦,他能够长期奋斗,向前向上;二是他爱好文学,经常写作,生活上转型为富人名人以后,作家本色不改,并且常常资助文艺界的出版研究和集体活动。

据《美国梦》记述,传主一岁时父亲出国,失去联络,五岁时母亲去世,由伯父收养,十五岁时为大饥荒所迫,只身勇闯新大陆。我们看今天“人蛇” 的遭遇,可以想象他受的磨难,但是“能耐天磨真好汉!”

细述过往人物,以我所知所见,富人名人热心公益,常常去参与慈善救济,改善公共卫生,扶助科技教育,最多也只是推广音乐美术,对文学是不沾不碰的,对作家是不知不识的。如果一个作家走了运,改了行,升了官,发了财,文学就成了他婴儿时代的鞋子,他当年写的小说散文,他的朋友不敢再当面提起。常言道“贵易交,富易妻”,其实富亦易交,昔时的文友渐行渐远。黄运基不然,他继续写作,甚至能完成22万字的长篇小说《奔流》,这仅是《异乡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是文艺界协会会长,《时代报》创办人,《美华文化人报》创办人,《美华文学》双月刊创办人 、社长。他乐于接待作家,传记中有一个很长的名单,他还资助过很多文艺活动,孟尝之风并非虚誉。

   熊国华把传主的生活形容为《美国梦》,“梦”是理想、希望,也是幻觉、妄念,放眼看芸芸移民,多少人为理想希望奋斗,多少人因幻觉妄念迷失,又有多少人出入两者之间,时迷时悟,“人生如梦”也可以如此解读。《美国梦》记述一个人的梦,象征全体移民的梦,而全体移民的梦,又可以象征天下苍生的梦。“梦”只能是理想希望,不可是幻觉妄念,美国一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以我劝人读这本传记。

  从美国角度看传主,他是奋斗成功的移民。他是怎么成功的呢?这得从中国角度看传主,中国人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是凭借中国文化的潜力奋斗成功的中国人。

  从资本家、政治家角度看传主,文学是成功者的余兴,从作家的角度看传主,打破了“文人无用”的迷思,推翻了“文学只可共贫贱、不可共安乐”的名言。文学也是一种公益事业,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味,文学也像音乐美术那样,使一个人的形象更完整,心灵更平衡。在“中国心、美国梦”里面,可以有个“事业心、文学梦”,文学是事业的一部分,文学因事业而益彰,事业因文学而益丰。文运不坠,皇天不负,施受兼得,水渠自成。

(王鼎钧是来自台湾的著名美国华人作家)

黄运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贡献荣获表彰

(新闻资料)

200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举行招待会,隆重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三十周年,旧金山湾区各界人士五百余人出席。

  王云翔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上海公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报不掩饰双方的分歧,同时更强调双方的共识,为处理中美关系确立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包括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在以后的两个公报中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发展。公报的发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许多美国政府、学术界和有关机构的代表出席了招待会。加州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凯文·谢利的代表和奥克兰市副市长张明德向此次活动颁发了贺状。

  伯克利加大教授斯卡拉皮诺表示,三十年来中美两国都经历了巨大变化,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分歧也依然存在,但最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都清楚的认识到,中美关系对两国、本地区及整个世界具有极端重要性,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是乐观的。

  为中美友好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亚洲基金会和美中友协负责人也表示,将继续开展中美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曾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改善付出巨大心力的华侨黄运基先生表示,中美关系改善,华人华侨是最大受益者,在美的几代华人华侨为此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将为此不懈奋斗。

2003年1 月17日,旧金山举行1972年成立的华人进步会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王云翔总领事及侨务领事应邀出席。旧金山市议员麦斯威尔和帕斯金到贺。麦斯威尔代表市议会宣布当天为“华人进步会日”。周礼樵主席致词时指出去年该会举办活动参加人数只有200多,今年增加到500多,体现支持进步会的人越来越多 。晚会表彰了黄运基、陈焕英和邓式美,赞扬他们在推动中美友好、华人参政等方面不遗余力。

阙维杭、刘海平:黄运基以文学书写移民史

(美国《侨报》新闻资料)

祖籍广东的前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黄运基1948年15岁时移民美国,此后厄运不断,也与天使岛不无渊源。他的父亲20世纪20年代也以类似麦礼谦父亲入境的程序相仿,使用流行的“纸儿子”(PAPER SON)假文件办法,甫抵旧金山湾区便被关进天使岛移民拘留所三个月,其姓氏在美国因此被“法定”为“卓”,却引发不少后遗症。

  黄运基50年代被征兵服役,但他对当年的韩战及麦卡锡主义颇多微词,且投书报刊抨击,无异于引火烧身,因“亲共”而被军事法庭判为“不荣誉退伍”。直到后来他求助公民自由协会打赢官司,军方才又发给他一张“光荣退伍证”。

事隔多年,移民局籍所谓“坦白运动”要过去以假文件入境的移民重新登记并“

坦白交代”,承认“非法入境”再予调整身份。

黄运基和父亲等要改姓氏“卓”恢复为“黄”时,移民局要求黄运基退回公民证,被黄依据律师意见而拒绝,遂遭逮捕。法庭甚至传唤其父亲充当控方“证人”去对付儿子。黄运基最终被以“父亲非法入境,儿子也便非法”的罪名判处入狱三个月,监视行为五年,并软禁不得离开旧金山。

  噩梦缠身的蹉跎岁月,激励黄运基以文学形式书写移民历史,他的长篇小说《异乡曲》三部曲先后问世,其中之一的《奔流》的书稿早在他从军时被抄没,却没有能够阻止他的创作激情。

  他与另一位旅美作家李硕儒合作改编《奔流》为20集电视剧剧本《梦断天使岛(又名“金山梦”》,在千禧年还曾被著名影视导演李少红属意,准备催生这个再现华人华侨血泪史的电视剧计划。

  他的小说有血有肉地展现了早期华裔移民的真实命运,从天使岛拘留所的磨难到随后几十年艰辛奋斗的创业历程,在反映美国华人华侨历史方面,与麦礼谦等历史学家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效。

黄运基感慨美国不一样:他的背后写着中国两个字

(中国大陆新闻资料)

他的眼睛像两把利剑不停地舞动着,好像能看穿一切又容不得半点虚假和虚伪。他告诉我:Trust your feeling , sanduse your head.(信任你的感觉,使用你的头脑)

他对社会、人生、历史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许多国家的舆论一致认为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而他却认为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这一精辟的阐述应该写进历史。美国是个以白人为主体的社会,虽然有开放的移民政策,但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很难相融合。中国人离不开唐人街,无论是从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移民来的人,他们都离不开中国城,他们喜欢吃中国饭,结交中国朋友;前苏联人都集中住在俄罗斯山上,去自己的食品店;墨西哥移民聚居在一起,他们从事着美国社会繁重的体力劳动;美国上层社会、法律、医疗、金融大多数是由美国白人垄断着。

美国哪一天真正关心过中国的人权? 他尖锐地捅破这层纱幕,他们只不过利用一些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中国民主人士反对中国政府,他们真的支持他们吗? 当初费力地把他们弄过来,又上电视又上报,现在谁管他们,他们有家不能归,在美国又没有生存能力,多惨啊!开心,伤心,痛心,信心。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海外侨胞是多么开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受外国人的气,只有中华民族的强大,中国人才能挺起腰杆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他和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一样关注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变化,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当中国发生三年自然灾害时,他为自己的爱莫能助而伤心;当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摧毁那么多文物,无辜地伤害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化人时,他难以掩盖自己的痛心。近些年来中国国门大开,改革开放后他频繁地往来中美之间交流文化,又是那么充满信心,他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将神州大地建立成富饶美丽的乐园。

黄运基对人生、历史、社会有那样深邃的思考,对文化事业有那样执著的热爱,这些都来自生活阅历给予他的磨难。

黄运基、麦礼谦感慨中美建交三十年

(新闻资料)

当年“庆祝美中关系正常化委员会”主席黄运基,在美中建交30周年的前夕感触极深:

“许多年来一直所坚持的理念,并没有因为外间恶劣的环境而改变,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现在想起来,心中感到特别的痛快。”

“我15岁来美国,对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一直非常希望两国能够和平相处,这对整个世界和平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由始至终,我一直坚持美中应有正常的外交关系。”

  “美国人民的心愿也是希望看到两国能够友好交往。1979年1月1日,在旧金山华埠花园角所举行的‘庆祝美中关系正常化’大会,吸引了数千名侨胞参与,“那也是首次美国的警察保护亲中人士,主流媒体也非常重视,各大电视台都报道了当天的盛会。”

  “美中建交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得以和平崛起以及和平发展30年。而有些美国人,至今对中国可说是又爱又恨,因为既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亦担心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劲敌。不过,他指出美国不可能再走回头路,虽然两国之间无可避免存在一些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但他相信两国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看到一点,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假以时日,许多问题都一定会迎刃而解”。   麦礼谦笑说:“美中建交之后,华人回中国就再不用偷偷摸摸了”。他回忆当年经常受到骚扰,“联邦探员到我工作的地方问话,有些雇主可能为此就会将雇员辞退,虽然我的雇主没有这样做,不过已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麦理谦认为:美中建交始终是一件好事,两个大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对世界和平和稳定并不利,对于在美国生活的华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美中建交其实帮助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否则今天美国的生活指数会高出许多,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举足轻重的角色。

宗鹰:黄运基骥子龙文基系神州

( 2002年10月28日)

10月5日晚,旧金山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为该会会长黄运基先生举办70生辰寿宴,回顾了他几十年传奇式的人生,盛赞他一生的辉煌成就。闻之心怀激荡。

犹记得,8月30日到9月1日在旧金山,参加全美中国和统会联合会理事会短短三天,有幸三次会面交谈。对于70大寿,他守口如瓶。心想:“黄兄,你真是保密到家!”转念一想,又反而敬佩。如果为自己的寿筵到处打锣,黄运基就不是黄运基了。这些年来,他尽心为别人打锣,何曾落力为自己打锣?

特别让人高兴的是,官方民间同等重视。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邱学军、文化参赞柯亚沙和两位侨务领事,与湾区近300位名流及亲友,参加了这一盛会。

我刚刚有幸在旧金山见过风华正茂的邱学军副总领事。柯亚沙参赞在芝加哥任职时就是文化界的好朋友。拙作《月曲情涛》正是黄运基兄代转送给他。美国联邦参议员范士丹特致贺状,并赠送她亲笔画的一幅富贵牡丹,感谢当年黄运基促成她以旧金山市市长身份访问上海,建立友好关系。华裔社会活动家邓式美致词,感激当年《时代报》社长黄运基资助并让她以特派记者身份,前去底特律采访陈果仁被杀害事件,这成为她踏上政途的发端。她许诺,这次如果她竞选旧金山估值官成功,将集资建立黄运基生平事迹纪念馆。还有许多几十年前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受惠者纷纷上台述说旧事,恭贺寿喜。

我这个受惠者远在芝加哥,未能像他们一样上台述说,心情一样激动。这让我打开了记忆之门。

80年代初,我还在广州,就听到黄运基和所办的《时代报》。诗人韦丘访美回到广州,大为感叹:旧金山有位黄运基,编辑部几乎就他一个人,却可以出版一份日报,比我们国内几十人办的报纸还好。其后,作家秦牧访美归来也称赞黄运基和《时代报》。尚未见人,已有很深“第一印象”。

1985年底,我移居芝加哥。初到美国,有多少难以言喻的失落,苦闷,彷徨。离开熟悉的祖国,来到人生、地陌、语异的他乡;离开热爱的教坛,面对繁琐、沉重、吃力的劳动;舍弃锺情的文学,过着乏味、单调、操劳的生活。怎能不失落,不彷徨,不苦闷?86年初,一个偶然机会,在一友人那里看到《时代报》,如获至宝。此后断断续续借阅。一个多月后,我来美后的第一篇散文《流水潺潺语叮咛——忆丁玲》发表在该报副刊,几篇散文和文学评论又接连发表。那时,从社长到编辑员工都是“义工”,作者也是“空投义士”。我加入了“空投义士”行列。黄运基社长特许赠寄一份报纸。他自己是从学徒、工人成长为编辑、记者、作家。他主办的《时代报》也让一批工人、侍者磨炼成著名作家。《时代报》,就这样成为我来美后试笔的原动力和发源地,成为我生活和写作的的一个精神支柱。正是《时代报》及其副刊,使我看到了一线亮色,使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受到写作的激励。这是非钱财能以衡量的。我一直视为获得无价的“精神稿费”。由投稿《时代报》扩及其他。由试笔,而放笔,而奋笔。尽管愧无成就,但从此我再也无时间失落、苦闷、彷徨。如果还有点苦恼,那就是苦于时间不足,恼于写作力不从心。

我对黄运基先生的印象,从遥远而切近,从朦胧而具体。如果整份报纸是他的壮美外观,那么他的文章就是真实灵魂,可以听到他的心声,感到他的脉动。时时读到他亲笔撰写的社论和其它评论那么他的文章就是真实灵魂,可以听到他的心声,感到他的脉动。时时读到他亲笔撰写的社论和其它评论。这些言论及时而广涉,包括“国际风云”,“美国动态”,“中国巨变”,“中美关系”,“台湾前途”,“华人社区”,以其锐思卓识,鞭辟及里,给我启迪。过去从不写政论的我,心中尊他为师,也试写社会评论和政论。

黄运基既无官爵,亦无厚禄,何以赢得如此敬重?我想,他家客厅里挂着一位书法家给他挥写的墨宝“运筹华美,基系神州”,是他的传神写照。他身在美国,心系神州,既为华美两国运筹,又为美国华人这个“华美”族运筹,促进中美友好,推动文化交流,创办《时代报》《美华文学》,筹划美国华侨丛书出版……。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从40年代末50年代初,黄运基就活跃在旧金山华侨华人社会,在爱国华侨庆祝新中国诞生的行列,人们看到他少年的身影。其后,在著名侨领谢侨远等开展一系列爱国活动中,他颇显“早熟”,很快成为活力四射、奔腾不已的龙驹。他当之无愧:骥子龙文,侨社之驹。

他,从50年代起,就奋斗在旧金山新闻文化领域,从投稿到编辑、总编辑以至独立办报,他既跃动著虔虔的炎黄心,奔流著炽热的华夏情,又紧握伸张社会正义、坚持民族大义的笔。爱国热情的新闻人,仗义执言的政论家,披荆拓园的出版家,厚积精发的小说家,集于他一身。时移势易,崎岖曲折,逆流恶浪,不改初衷。他当之无愧:播扬华夏,中流砥柱。

他,1972年,以自己一个人,一台旧打字机,两百美元的资金,创办了中英文周刊《时代报》。他是记者、编辑,也是排字员、印刷工,推销员、送报人。创刊号出版时,适逢周末华文报刊休刊时,他独家首发消息: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当天这份报纸,好像特大号外。全市全美华文报纸中,成了独家新闻!这立即成为震撼华侨社会的石破天惊消息。当天旧金山华侨抢购抢读刚诞生的《时代报》。至今,他回忆起来,那样动心,那样自豪,眼睛似有流光溢彩。

生活铸就他为人和为文的肝胆。他曾为此付出巨大的人生代价,曾经遭遇人生的虐待。他,曾被美国宪兵逮捕监禁;他,曾被美国军事法庭审判;他,曾被美国移民局取消公民资格;他,曾同美国移民局打了十年官司。几年前,旧金山市长和议会,以他的名字命名“日”,表彰他几十年的新闻、文化事业的贡献。

多么大的时代反差。这是多么发人深思的传奇。不管人生如何坎坷,肝胆文章在继续,在弘扬。为保钓运动,他写下了正义凛然的《中国主权不容践踏》;为反对越战,他写下义正辞严的《美国扩大越战的危险》和《谈得道多助》;针对当时苏联的霸权行径,他写下《在中国找不到对帝国主义者的恐惧》等评论。他的文墨笔迹几乎紧促紧催中美关系的进程。《银球传友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实践上海公报的时候到了》《美中建交不容拖延》等等评论,都似促进中美建交的“战鼓”“号角”。他以庆祝美中关正常化委员会主席名义发表的《美中建交庆祝大会的讲话》,豪情满怀:“在差不多30年来我们日盼夜望、努力争取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任何言语都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欢欣之情。”

1986年11月,《时代报》突然停刊了。黄运基先生也在我的视野中顿时消失了。但是,他的形象依然在我心中。我人生途程中,我习作途程中,《时代报》 仿佛是耀眼而迅逝的流星。同它结缘虽短暂,蒙受它的光照却深远。我日后给美国的中文报刊投稿,给香港几家月刊投稿,都始步于此。当年《时代报》的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编者和作者,如今已经成为活跃在旧金山的诗人作家。黄运基重回我的视野,以至多次见面交谈“称兄道弟”,是1995年创办《美华文化人报》。有人形容他“不到十年,又是一条好汉”。我颇有同感。《美华文学》是《时代报》的另一样延续。运基兄从“肝胆政论”跨进“肝胆文学”的新时期。他的长篇小说《奔流》和一系列中短篇小说面世。

去年,他电告我: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改选,他坚辞,不再任。但其后消息传来,他又被推选为会长。诗人王性初兄告诉我:在海外文艺界的会长,应当具有成就、威望和能力(包括一定财力)三大因素或条件。以此衡量,大家认为非黄运基莫属。不论他如何推辞,大家依然拥戴和推选他出来领头。论黄运基成就、威望、能力和热心,人所共知。至于财力,他实在不多,但靠每年为旧金山等地翻译选举文件,略有收入,他曾说,这些收入全用在个人生活的话,小康之家也颇为写意了。但是出版《美华文学》和为文化交流送往迎来,却时时感到没钱。确实,他独力支撑,十分吃力,但依然此志不移,不改初衷。在美国华文文艺界,他堪称一个风范,一位楷模,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对我们和许多受惠者来说,他真是:永远的师友,永恒的光照。

奔流狂潮掀巨浪

――喜读黄运基《异乡曲》之三《巨浪》

宗鹰

2011年10月6日早上,打开电邮箱,一封mauricechuck 发来信件抢进眼帘,惊喜万分,连声呼叫:“运基兄!运基兄!能够发E-mail啦!”几近一年来没有接到他的电邮了。他曾告诉我们,一坐到电脑前就头晕,无法工作,写短信都难。这回亲自发来电邮,不用看内容,也为之欢欣鼓舞。信中所写,更喜出望外。「久未通信,时以为念。非常感谢展我常来电话问好。我的情况时好时坏……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完成我的《异乡曲》第三部《巨浪》……因为这个故事我已经酝酿了多年,写起来比较顺利。上月底已经基本完成了,共34章, 22万字。现在正在修改中,计划11月初脱稿」。 读着读着,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他病重后最放不下心的主要两件大事之一就是《异乡曲》三部曲第三部《巨浪》的写作和出版。构思早已成熟,并且着手撰写。大病突然袭来,没有精力去完成怎么办?成了极重心病。11月中又奉电邮把全书稿传来。边读边惊赞: 你不是钢铁,意志坚韧如钢;你虽是病者,胜似健康强人。确实是,不惜以全部生命之光,为历史留真,为人世存美,为华人耀亮。

鸿沟巨著《异乡曲》三部曲,堪称美国华人一部真善美史诗。《奔流》展示的是,中国移民艰难奔流到美,在美忍辱继续奔流。《狂潮》展示的是,美国华人觉醒涌狂潮,汇进美国社会波澜壮阔狂潮。《巨浪》展示的是,美国华人奋起掀起维权从政的巨浪,呼应美国少数族裔翻天覆地的改变历史的巨浪。贯穿着一条明晰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不是这块土地的‘过客’,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奔流》时段,美国华人处境更近于“过客”,但也开始为改变“过客”而探路试步。《狂潮》时段,美国华人逐渐挣脱“过客”境遇和心态,为成为“主人”而奋争。有了奔流的淀积,有了狂潮的推动,终于迎来一个要真正要成为美国国家主人的巨浪时期。巨浪还在初涌,可以预期历史的必然,巨浪连天涌,美国华人与各族裔一起真正成为美国的主人的一天必将到来。已经仙逝的美国华人史学家麦礼谦,以历史智慧揭示了这个必然的历史进程。抱病完成三部曲的美国华人文学家黄运基,以文学形象展示了这个必然的历史潮流。如果说,《奔流》更多的是哀鸣呼号,《狂潮》更多的是狂啸怒吼,那么《巨浪》更多的是进军号角。

初读感想万千,凝聚为三点。 真历的艺术真实化;真情的审美情感化;真相的具象概括化。

真历的艺术真实化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我的心迹和足迹,爱憎分明的表述,虚构不了的。这才真正是我创作的动力。” 黄运基这个自述一直铭印我的脑际。传奇式的阅历,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颇为典型的人物、事件,确实使他难以“虚构”,笔下人物、情节似乎自然而来。千万不要误读误会,以为是纯然生活实录。“真历”“真人”“真事”,已经在作家心胸和笔底经过艺术真实化了。

《巨浪》与《奔流》《狂潮》一脉相承,活跃着一群我们在黄运基的真历中熟悉的身影。除了贯穿三部曲的主线人物余念祖,作者着墨较多的是史学家吴仲云,彻悟回归的黎浩然,主角胡小慧,要角咏梅、刘珍、李俊贤、安师父、韩筱雯……。众多活生生人物,演绎出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织成了艺术真实化的生活图景。几乎每个人物都很容易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其“对号”人物。熟悉其生活经历和生活圈子的人们,总会把余念祖与黄运基,吴仲云与麦礼谦,胡小慧与邓式美联系起来。真要“对号”嘛,又会发现无法完全对上。个个人物,来自原型,超出原型。是他是她,又非他非她。吴仲云从病重到仙逝,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许多体验。胡小慧人生之路和从政过程,无疑与邓式美有许多“酷似”。可是其从政的许多经历和后续活动,显然已经融合了更多华裔的经历体验。独特的命运遭际,独特的性格行动,使得这些栩栩如生人物,不但在读者心目中成了 “熟悉的陌生人”,也成了“陌生的熟悉人”。

人所共知,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典型人物,有种种典型化途径。黄运基经历的生活与接触的人物,颇有典型的传奇性独特性,真人实事确实铭刻在心中无法“虚构”,所以选取以某个较为典型原型为主,概括成熟悉的陌生人。这些人物和情节,长年累月盘旋心间脑际,不知不觉中熔炼,当“成竹在胸”之时,虽然粘附在原型身上,却已经融合了更多真人更多实事。基于“一”而超于“一”,超于“一”而又依然粘附于“一”。这是形象的有血有肉典型化过程,而非拼凑式失血失肉失魂的所谓“典型化”实是“概念化”过程。不变生活原态,而升华生活原态。升华不失生活原态,而又典型概括生活原态。

且看《巨浪》中几个新人。咏梅刘珍两位新人偶遇于飞来美国班机上,真实得出奇,出奇得真实。她们在前两部曲中,并不显眼。作家赋予她们崭新色彩,崭新性格,崭新行为,崭新内涵,让她们大显身手。两个人物的命运遭际颇为逆反。从来没有离开故土的咏梅,送走了老师兼丈夫黎浩然后,既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变化,也受黎浩然出洋赴美累及而蒙受灾难。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刘珍,在祖国感召下随同表哥兼情人徐风回国,在感受祖国前进步伐同时又罹受痛失丈夫的不幸,对祖国科技作出贡献的徐风受到“红卫兵”冲激而身亡。两者逆向而交叉。交叉点就是接上连上余念祖、《金门侨报》和忠义堂这条华裔社会线。时过境迁,从头再来,刘珍回到旧金山,毕竟如鱼得水。从翻译、写作到助选,演绎了新的多彩多姿人生。撰写《红日》时,超越了个人恩怨,更为成熟,站得更高,怀抱着“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宗旨。咏梅初到陌异之境,又立即遭遇离婚打击,一切从零开始。很快适应而进入新生活。挣脱个人悲怨,投身华裔维权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巨浪之中。历经坎坷,对祖国依然一腔赤子心;面對艰险,对美国充溢满怀主人感。

由咏梅引出了年轻英语教师。胡小慧从公益社区活动进而进入报社采访,从程觉仁案件采访受到心灵震撼和洗礼,进而迈向从政奋斗,逐渐成为《巨浪》主角。作者把这个角色,放在多种矛盾漩涡。经受爱情、婚姻、母性的漩涡,经受与生父冲突、相认、相助的亲情漩涡,经受议员竞选中的政争漩涡。就这样,旋出了其活生生的光彩丰姿,旋出了其立体的多重性格,旋出了血肉之躯的典型人物。初始,这是华裔从政中一个先驱式新人,其后成为华裔从政丛中一点红。她并非先知先觉者,而是接受活生生的现实启发而成长起来的“后来人”。她对程觉仁妈妈披露的心态真实感人。“说实话,觉仁命案,是改变我人生路标的重要催化剂。” 现实培育了她,把她推到人生和社会的高点。胡小慧毫不隐瞒地说:“程妈妈,这几年,我在你的身上学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我会化悲愤为力量,为美国亚裔政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两代人之间进行对话;为社会正义、政治代表性而建立联盟和献身于训练新的下一代青年活动家而奋斗不息。”竞选成功,又坚定地说:“前辈们披荆斩棘,为我们这一代开拓了坦途,即使沿途还有绊脚石,还有险阻,我们也会坚定地迈步走过去。”从政,并非谋求个人好处,而是肩负华人和社会的期望。

可能受到长篇著作影响,也受到病重执笔为文纷扰,与他的若干中短篇精品相比,人物的精描细写、情节的奇巧构思,似乎略为逊色。

真情的审美情感化

黄运基自述“爱憎分明的表述”,无疑作品是其“心迹”的“真情”流露。与前两部曲一样,无论是人物描述还是情节叙述,都渗透着真情挚情,有时作者情不自已而结合人物遭际、情节进展直抒胸臆。不过作为文学家的黄运基,深知并践行审美的情感性规律。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特征。作家作为审美主体,进行情感观照同时,必然产生情感反应。不仅对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对象产生情感反应、进行情感体验,而且在孕育、构思艺术形象整个过程中,时时激起情感反应,进行情感体验,以至达到人我同一、物我同一、事我同一的境界。艺术形象创造出來,文学情节展示出來,不仅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而且饱含作家的审美情感。黄运基的小说,无论是中短篇,还是长篇《异乡曲》,都体现这种审美特性,都显示这种审美功力。作家的爱憎分明,渗透人物和情节,成为情化像、像化情。

经历和观察过祖国翻天覆地变化和曲折起伏的人物,生活观感往往以情化心态表现出來。回国观光时,“ 一种似梦非梦的感觉,让余念祖震撼不已。他心想: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任人宰割,被人指手划脚的时代结束了, 一去不复返了,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检阅完毕后是群众大游行。当56个民族象征大团结的队伍,他们穿着本民族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敲锣击鼓欢欣起舞,随着雄狮和金龙的舞动走过观礼台时,余念祖看得热泪盈眶。传唱中国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萦绕他的脑际”。回到阔别的家乡时,其心理过程其实就是审美情感体验:“念祖和丽丽所乘的专车,在新建的公路上飞快疾驰,时而在狭窄的泥路上缓缓行进……这种活跃的农村景象,自幼在农村长大而离乡别井36年的他,勾起了万千思绪和追忆。……翠翠当年因为偷了地主田里的一条番薯充饥,被地主唆使爪牙把她活埋的悲惨情景,此刻仿佛又历历在目。他清楚记得,翠翠就活埋在竹林边,面对这个茶园,翠翠原来墓地的准确位置都不清楚了。余念祖蓦地跪倒在茶园的一隅,从他的心底里发出一声呼喊:‘翠翠,我回来见你了!你当年编织送给我的小竹篮一直留在我的身边。’丽丽听着她大哥这一声沉重的呼喊,心里痛如刀割,泪如雨下”。

审美情感化,更多体现在人物审美情操之中。李俊贤与刘珍的情感生活相当感人。两人都在漫长岁月有过“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沉感情。李俊贤自从妻子出车祸死后,虽然交过一些女友,但始终无法忘怀妻子而无法接受别人。刘珍自从丈夫受害后,也无法挣脱怀念而坚守情感闸门。两人交往接触多了,日久自然生情。但双方都没有点穿。餐后遇袭危急时刻,李俊贤几近条件反射似的拼死保护刘珍。终于彼此打开情感闸门。刘珍这份珍贵感情开始不被儿子理解和赞成。两人随感遗憾而互相尊重,直到李俊贤与徐雷一番男子汉对男子汉的肺腑交心,终于获得理解和支持。

诸如此类的深沉的审美情感,增强了作品感染力。这些人物,不但因其正义思想、正当行为而受到读者喜爱,而且因其审美情操、真挚情感而感染读者、感化读者。

真相的具象概括化

真正文学家,也是深邃思想家,生活真相的洞察者。鲁迅有句名言:“无真情,亦无真相”。“真情”产生于对“真相”的把握,而又体现在“真相”的展示。作家有了真情,促使他把生活“真相”淋漓尽致地、深刻充分地反映出來。从《奔流》,到《狂潮》以至《巨浪》,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具体逼真的描绘,揭示了作者对生活某些本质、规律或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的深邃独到的观察和把握。

作为政论家、新闻人、活动家,黄运基赋予《巨浪》相当的政论色彩。尤其最后一些篇章,不免更显史笔和论笔。但从整体来说,生活真相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具象的概括化,或者说艺术的概括化。

三部曲的生活流程是美国华人历史流程艺术体现。与美国非裔“从奴隶到总统”相呼应,华裔也从受辱到维权以至从政。情节起点是,华人来到美国遭受美国排华法的迫害;落点是华裔参政形成热潮巨浪,以至美国参院全票通过为排华法案道歉!美国华人了结百年耻辱,获得了迟来的正义。书中人物华裔历史学家吴仲云,作出历史概括:“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先辈为美国这块土地所做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无论是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或是开拓处女地,对美国的农业、渔业、早期的手工业,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先辈所受到的待遇,却是令人发指的。从1882年的‘排华法案’到 1910-1940年的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对华人的虐待,使我们的先辈在美国这块土地吃尽了苦头。《天使岛诗词》,真实反映了我们的先辈的呐喊。直到今天,我们华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才逐渐冲破压在我们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越来越多华人积极参政议政……”

黄运基虽然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作出 传达了这历史概括,但主要是通过具象 进行艺术概括。《奔流》《狂潮》展开了从天使岛被囚禁开始的连串生活图景、事件,展示了“受辱-呐喊-奋起“的命运进行曲。《巨浪》,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场景、一波波浪涛,众多个人命运进行曲构成全景式的族裔命运进行曲。正如我们站在浪涛拍岸。浪涛冲滩的太平洋边,观看那铺天盖地而来的“逐浪高”中的弄潮儿、冲浪者。浪头越高,越猛,英雄好汉们“弄”得越欢,冲得越劲。身在潮中,身在浪头,体验越深切。从稚嫩,到长大,以至成熟,胡小慧通过个人命运进行曲,洞察了族裔的社会的命运进行曲。历史潮流和浪涛,化作人物的思潮心浪。在纪念在天使岛的纪念活动中,胡小慧仿佛还没有从朗诵诗词的激动心情中平静下来,她走到石碑前,行了一鞠躬,昂起头来,像用朗诵一样的声浪说:“先辈们,你们的呐喊我们听到了!美国人民也听到了!你们的后代正在努力为你们讨回公道……”她顿了一下,又说: “你们在美国开天辟地创下的基业,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华人在美国已经逐步冲破风浪,拨开云雾,在崎岖的道路上踏出了一片天地。在美国的各级立法、司法、行政部门,现在都有华人担任要职了。 我坚信,在未来25年内,北加州两个最大城市-旧金山和屋仑, 将由华人获选任市长!”这个发自心底的预期,在本书情节的结尾,已经成为现实。作家对现实对历史的高度洞察力,深邃透视力,融聚于人物和情节的具象之中。

概而言之,黄运基在《巨浪》中,以真挚感情、真诚思想,描摹出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典型生活图景,揭示了生活的真相、真义、真谛、真理。

(2011,11,28,于圣地亚哥徜徉室)

Kyle

Recent Posts

赵宗鹰·冯展娥《光辉业绩》

24.6.24-赵宗鹰·冯展娥…

4 月 ago

黄河情声-抗日战歌

24.6.24-黄河情声-抗日…

4 月 ago

黄运基先生简介

黄运基,美国华人令人尊敬的老华…

6 月 ago

笑对死神 风骨存范

笑对死神风骨存范1 笑对死神风…

6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