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司法桥到经贸桥多方位开拓

-- 美国派克·欧哈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周振雄的人生轨迹

宗鹰

他是凡人,也是奇人,一位奇遇、奇才、奇迹集於一身的奇人。

他以几近十年时光在中美之间架起仿若天弓的“司法桥”,忽而转轨架起 宛如朝虹的“经贸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创一行。

说奇也不全奇。他经历了停课、学农、做工的文革岁月后,在上海主要依 靠自学成才,到美又勤奋攻研展才。求学年代,因学习和对社会的贡献而被选 入《美国大学生名人录》。1992年担任“芝加哥国际管理与司法交流中心”副 主任,以至1993年到2000年出任主任,他成了中美两国司法界和法律教育界的 名人。2000年转轨,担负美国派克·欧哈尔公司亚洲总部首席代表,派克·欧 哈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在中美两国崭露头角,前不久他又入选美国 国家注册《执行官及专业人士名人集》。他不但掌握知识改变了个人的命运, 而且以自己的学识才能,为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而献心尽力,与祖国人民一起 为改变命运而奋斗。

多年来,我和他在美国芝加哥时有来往。2000年,我在上海参加了派克· 欧哈尔公司亚洲总部揭幕典礼,又在他办公室两天两夜,有了现场观察和直接 感受。2005年,他引领我参观了在南汇工业园的派克·欧哈尔实业(上海)有 限公司。对他从美中“司法桥”到“经贸桥”角色转换,有了深切实感。 我认识和访问过的许多人士中,如同他这样多方位尝 试与开拓并且都卓有 成就,并不多见。他的“奇”,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有二:知识与命运的奇异 交结,洋总裁与炎黄心的奇 妙融合。

亲爱的读者,请让我权当导游人,与您们一起观赏,他怀着炎黄深情让知识 与命运交融互辉的人生轨迹:敲开知识的大门,展开知识的奉献,伸开知识的触 角,拓开知识的新域,让知识化为力量,化为业迹。

两种角色双身影

两个不同身影,时时萦绕脑海。一个是近影,一个是远影。

2005年9 月23日,我从杭州抵达上海,他刚刚回美述职回来。24日,他驾车到浦东友人家接我到南汇参观他们的公司。一上车发现他女儿躺在后座。“因为赶着来接你,没时间让她午睡…… ”。我问:“你每天都要接送?”“哪有时间!平常日夜忙碌顾不上她了。她妈妈还在芝加哥忙。她住在外婆家。只有周末假日才接她。”进了公司大门,让女儿积继续躺在车上睡。他引领我从车间,到办公室,逐一参观。因为时逢周末,只有三几位职员还在处理业务。见到正在值班的收发室老人,他吩咐几句,又亲切地问:“咳嗽好点吗?”见到一位男士下了班还留下来核帐,他轻拍肩膀叮咛几句,又关切地说:“别太累了,早点回去休息。”见到一位负责办公事物的小姐,他微笑地交托一些事务,又关心地说:“抓紧办理,完了跟我们走,顺便送你到车站”。半路,那位小姐在一个公共汽车站下车,去乘车回家。在女儿喜欢的一家快餐店吃过晚餐,送她到一位老师家中学习,然后送我到闵行友人家。告别时,我望着他走向汽车的身影,望着他驾车招手告别的身影,“真是大公司的总裁吗?”泛起我的脑际。从决策到指挥,显然他已经进入总裁的角色。从待人到处事,他依然是平易近人的凡人,他依然尽量亲力亲为。我想起另一位熟人,也是美国一家大公司派驻中国的总裁,但是一到中国,有专用司机,派头也较大。从对比中,更感到周振雄先生的为人和作风。我想,他在为公司开拓中国业务同时,十分注重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

我蓦然忆起他另一个身影。

1999年,在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A&E》播出的《世界警察--上海》中,我们非常惊异地在执行缉毒的上海警察和民众中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在另一部名为《追龙》的警察文献片中,我们极为惊奇地看到这两个身影又出现在云南边陲中国警察缉毒行动的现场。他们,一位是壮实而敦厚的美国白人,一位是稍矮而精明的美国华人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这两个场面,可不是虚构幻影,也不是移花接木,而是亲临其境,身历其事。 上海、云南公安部门在获得准确情报而部署行动时,也安排他们和摄制组人员直接参与行动。因之,美国观众看到了货真价实中国警察行动和社会风貌。

他们是甚么人?

那美国人士就是理查德·沃德博士 。那华裔人士就是周振雄主任。

其实,那两个镜头,只是他们共同创造的令人惊异的奇迹中很小一部分。

在芝加哥多年,早闻伊利诺大学国际管理与司法交流中心的盛名。这个由副校长理查德· 沃德(Richard Ward)博士创办,由中国学人周振雄先生为主任的机构,好像中美之间一道司法交流的畅通桥。十多年来,它联结了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司法界。一个“中国洋劳模”,一个“中美司法通”,配合得宜,相得益彰,在中美两国行政管理和司法公安部门之间,促进一项又一项交流合作,培训一批又一批中国专门人才,演出一出又一出有声有色的活剧。而且还鲜有人知,在前几年美中关系因李登辉访美和吴弘达潜华,而极度紧张跌落低谷,美方在苦于同中方沟通无门之际,寻求同中方沟通的密道,也挑选了这个中国洋劳模的渠道,这两位师生尽力沟通,为化解这场危机发挥了一定作用。         

周郎少小立奇功                  

国际管理与司法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双向交流功能, 推动和保证中美两国司法之桥一路畅通。

  在交流中心安排下,每年有一两个美国司法访问团,其中包括警察局长、司法教授、律师,前去中国各地。中国的秦城监狱也向他和一些访问者开放。一批批美国司法教授被派到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公安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讲课授业。交流中心,每年举办多次中国人员培训班。十多年来,中国公安、司法人员应邀接踵来访,累积超过一百多个。其中有公安部门的高级代表团,包括副部长和部长助理等分别率领的代表团。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也先后派出局长和几位副局长以及局长助理分别率领的代表团。此外,公检法派出许多代表团和培训班前来。中国公安部系统有:公安厅长培训班,公安院校长培训班,公共安全研究所美国警务制度考察团。中国司法部系统有: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代团表、法学家赴美考察团,律师事务所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高级律师培训班,信息管理培训班,高级矫正管理培训班。

中国最高法院派出期货制度及审判实务考察团。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也派来代表团。北京、上海、海南、南宁、云南的公安、司法部门派团也不少。其中上海最多,有上海市政法系统跨世纪干部培训班,高级警官培训班,司法干部考察团,司法局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法律工作者考察团,法学教育工作者考察团,监狱矫正管理干部考察团等等。经中心邀请安排的这些代表团、考察团和学习班,都有实际内容而讲求实效。中国高级警官培训班,沃德教授亲自安排课程,亲自授课,还安排对美国重要司法机构的参观。                

如果说,沃德博士是设计师和架桥人,那么周振雄主任就是沟通者和总工程师。两头之间没有桥,固然无法沟同。有了桥没有两头都通的人去努力,依然无法沟通,更谈不到畅通了。为了保持美中司法交流的桥畅通无阻,沃德博士这位热心的美国司法名人,建立了国际司法交流中心,亲自访问中国四十次,又慧眼识英才,先后挑选一些优秀中国留美学生学者,为这个交流中心建立一个卓有成效的人才团队。他先后任命周振雄为副主任、主任,发挥他在两国之间的穿针引线的奇才。周振雄不愧是有名的中美司法通。他不但通晓中美两国司法实情,而且沟通中美两国司法人脉。              

我前去访问周振雄主任时,首先惊讶的是,这位身负重任、贡献卓越的人物,还相当年青,或者说正当壮年。访问前,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他的工作和贡献。来到他家中,一边翻阅有关他的资料,一边细听他自述的故事。深为他做著商人不能做的事感发。不由自主地想起唐人刘长卿赞三国周瑜的诗句:“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眼前,这位在中美两国司法界建渠架桥的英才,不也是立奇功的少小周郎?他的奇遇,奇才,奇功,奇篇,奇力和奇志,也就在我们脑际连成一片。               

洋劳模中国奇情                  

周振雄的种种奇,不能不从沃德博士的中国奇情说起。   

没有沃德博士中国奇情,就没有这样一个渠道,这样一道桥梁。在人们盛赞周振雄时,他首先想到和说到的是他的恩师。        

理查德·沃德担任美国高级警官多年,后来转到司法界教育界。後来担任伊利诺大学副校长、国际司法研究所所长。既有丰富的执法经验,也有深厚的法律学问。原先,他对中国也有许多美国人共同的偏见。六十年代,他到香港,站在边界望了一下中国内地,心想,那边就是“共产制度”,“一个专制国度”。连他自己当时也没有意料得到,后来他竟然同这个国家建立深情厚谊。  

  1982年在意大利开会,中国公安部门一位负责人认识他,邀请他到中国访问。1983年,他抱著试看看的心情到中国。在访问中,他不但深感中国好客,而且更了解了中国实情。他是个很尊重事实的人,他发现中国不是原来所闻所想那样。1984年,他再次访问中国,在上海更深入了解中国司法的实况和变化,逐渐对中国发生好感。由此他始发了致力于美中两国司法交流历程。同年,他在全美88所最优秀大学之一的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创办了国际司法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总部在芝加哥,而在英国的基欧塞国际学院和中国的华东政法学院,分别设立分部。研究所主持法学研究,举办国际会议和定期学术报告会,向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提供实习和考察机会。它出版的《国际犯罪与司法》双月刊,给世界各地司法界提供信息,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影响力。他建立和领导的美国国际交流中心,实际上工作重点放在美中两国管理和司法的交流上。1986年以来,沃德博士在周振雄陪同下,数十次到中国讲学,旁听中国法院的审判,同中国法官、律师和当事人座谈,与警察交谈,参观派出所,参观国家监狱。六四发生後第二个月,许多西方人疏远中国之际,他依旧坦然前去中国访问。1994年10月,沃德教授荣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并给予“洋劳模”美称。

说来也奇妙。1997年,沃德再婚时,他竟然选择在中国上海举行婚礼。在周振雄的安排帮助下,这成了他人生极有纪念意义的难忘婚礼。事后有人送他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他和前妻所生女儿先看了这本书,告诉他书中一位与他同名的美国人,以前也在上海举行婚礼。他莫名兴奋。由此可见他的中国情深。1998年10月19晚,在周振雄主任,为云南缉毒警察代表团举行欢迎餐会上,我聆听到沃德博士一番真情话语:“今年六月,在周振雄陪同下,我访问了云南,并在那里讲学。当地人对我的友好热情,依然留在我心中。我那是第40次访问中国。中国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儿子现在也在北京教英语,他自己也学中文。我希望你们也常来访问,也像我一样来40次更好。”他每句话语,都引起代表团成员热烈鼓掌,也在我心底掀起阵阵涟漪。心想,他获得中国友谊奖真是当之无愧,“洋劳模”也实至名归。

把握机缘有奇遇                    

周振雄成为中美司法通,是才能、努力和机缘的结合。         

与沃德博士的奇遇,是周振雄的机缘。沃德访华,为他成为美国司法通进而成为中美司法通提供良好的机缘。只熟悉美国司法,或只熟悉中国司法,都很难成为中美司法通。也就很难在中美司法交流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国内,他奠定了中国司法通的基础。“文革”年代,是知识的劫难时期,荒芜时期。一九五八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周振雄,少年时代就遇上这种不幸的劫难和荒芜。可幸,他没有荒废知识。无论下乡务农年代,还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脚踏三轮车、肩挑百斤煤球的送煤工岁月,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找到的书。学习英语极为用功。文革后全靠刻苦自学,考进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在学时期就受到三好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表彰。1983年毕业后,被选送到上海市司法局办公室任职。到1986年春节,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上海市司法局机关表扬,出席上海市先进知识分子茶话会。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事情或者微不足道,甚或仿若隔世。周振雄自己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这个阶段不能忘记,更不能或缺。这是敲开知识大门的发端,也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开始。这使他有更多机会熟悉了解中国的司法。如果没有这基础,什么奇遇都不会成为他们的机缘。           

沃德第一次访华,在上海正是通晓英语的周振雄接待、陪同和翻译。他的热诚和才华,给沃德印象很好。1984年,沃德再访上海,又遇周振雄,印象更佳。他决定邀请并帮助周振雄来美自费留学。   

1986年,作为中国司法界第一批访问学者,他来到芝加哥。他没有辜负这机缘。他更充分利用这机缘来造就自己。         

  1989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又获硕士学位。90到91年,在伊大修完公共政策分析专业博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到印地安那大学法学院进修美国法律一年。在这期间,他得到国际司法研究所奖学金。他先后在伊大沃德副校长办公室任助教,国际司法研究所国际期刊销售经理和远东事务协调员,电子数据系统公司法律助理。1992到93年回到伊大,任美中管理中心副主任,专管司法方面的交流。1993年以来,出任国际管理和司法交流中心的主任。1996年以来,他一直兼任国际司法研究所副所长。正是这些不懈学习和尽力工作,使他把自己真正造就成美国司法通。

  人生需要不息的奋进,这是周振雄的信念。既然通晓中国司法,又通晓美国司法,就要在两国司法交流中贡献最大力量,发挥最佳作用。十多年来,他每年的时光,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在美中的旅程中度过。接待中国司法访问、培训团,给他们讲授美国司法课程;陪同沃德和美国司法访问团到中国,他不但从中穿针引线,而且又进一步了解中国司法现状,熟悉中国司法部门,把两国司法的异同长短作科学的比较。既有针对性地让中国司法人员熟悉、学习、吸收美国司法某些适合中国国情的长处,也帮助美国司法人员正确认识、吸取、借鉴中国司法的优处。

这样一来,他作为中美司法通就不是简单的美国司法通和中国司法通相加,而是两国司法的取长补短,融优避劣,也可以说是两国司法的分解和化合。因此,他的促进是相互的,双向的。人们只要看看他发表的著作,就明了这种双向性。他写了许多面向中国司法人员的著作,如:《美国司法概览》《美国法院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美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及非诉讼程序》,《九十年代美国犯罪指数报告》等等。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犯罪的严重性,特意研究美国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积累的可取经验,所有中国培训团访问团来访,他都坚持开一门课程:《美国的经济犯罪概况以及预防和打击》。这已经成为深受历批学员普遍欢迎的必修课题。他也写了不少面向美国司法人员的著作,如:《中国当代司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献评注》《中国的矫正制度及其演变》等等。还出版了英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7年,他被伊利诺州最高法院任命为该州外国法律顾问,成为伊州为数几名外国法律顾问之一。这是对这位中美司法通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             

双向交流显奇才                    

他把握奇遇把自己造就成奇才,并在日后工作中充分法发挥这奇才。   

  人们认为不可能的美中司法交流变成活生生的事实,是沃德教授和周振雄主任以至整个交流中心,最大的贡献。这也正是周振雄显示奇才的用武之地。

  在人们意念中,美中两国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价值观念差天离地。在许多问题上甚至相当对立,司法歧异和对立更其显著,又何能找到交汇点?

  沃德博士有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深入了解中国司法实情,他认为两国司法界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周振雄则以超出常人的坚毅努力,帮助沃德把远见卓识变为活生生的事实。

  中国人员从美方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吸取不少优长,其中也包括一些现代化的科学的方法。这是人们易于理解的。                 

  那么,美方是否也可以从中国学到东西呢?事实上,美国警方从中国学习吸收一些很有益的做法。目前,美国社区的警务就吸取了中国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民调解委员会的经验。美方在同中方交流中,认识到单靠装备优良的警察装备,不能真正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纽约、芝加哥司法界普遍对此有了共识。1993年,芝加哥警察局委托国际司法研究所培训全局每一位警察。美国有关人员对中方人员说:“你们看到我们大量用电子技术来处理问题,但也应注意避免走我们的弯路,不要让先进的现代技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了”。现在美国警方,一方面继续运用高科技手段,一方面增加步行警察,直接分到各个社区。

这些年来,双方都意识到,犯罪的国际化、高科技化,国际之间在预防和打击犯罪方面加强合作,显得特别重要。禁止毒品,打击毒犯,现在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要题。美国是现今毒品消费的最大国度,对此尤为关切。但是至今对如何消除毒源尚无良策。中国云南却取得相当成绩。毒品问题包括毒品生产、毒品贩卖、毒品消费,也就是毒源、毒流和毒向(毒耗)三大环节。目前美国和世界的反毒禁毒工作,主要集中在阻截毒品贩运即毒流这个环节。云南边陲地区,同金三角毗连,往往是世界毒品偷运之道。云南缉毒警察,有效地截获大批毒品。但是有关部门和人员,逐渐认识到彻底打击贩毒,必须断源和断向。毒流之不断,在于既有毒源,也有毒向。没有人吸毒,贩毒也就无利可图;没有人种植毒物和制造毒品,也就无毒可贩。前几年云南陆续建立了强迫戒毒所,帮助吸毒者有效戒毒,引起美方兴趣。近年云南一些地区,缉毒警察更把心思化在如何让边境对面的消减毒品种植上。他们专门去观察,如果不种毒品,当地民众无以为生。他们同当地有关部门跨国合作,帮助当地毒品种植者,改种甘蔗之类的经济作物。给提供蔗苗,又在邻近处设立制糖厂收购甘蔗。美方对此甚为赞赏,兴趣更浓。有人认为上述做法可以推广到南美的毒品种植地区。沃德第41次中国行,重点在此。周振雄和交流中心策划,同美国电视电影公司合作,拍摄有关文献记录电影。                    

危机时刻建奇功                    

平常发挥奇才,在关键时刻就有可能建立奇功。            

  李登辉访美,使中美关系一子掉进低谷。               

  所谓“人权”分子吴弘达,不听美国国务院的提醒,又一次化名伪装潜入中国,被中国公安部门逮个正著。美国国会借此吵闹,在美中关系上火上加油。无论美国总统或是国务院,都意料不到闹到这种局面,从两国关系和世界局势来考虑,极希望同中国恢复和改善关系急于同中国沟通。但是当时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已回中国,官方渠道基本上关闭。美国国务院通过多方了解,终于发现沃德博士这条线索。他们希望沃德博士,立即打通中国官方渠道,把美方的三点意见传过去:一、吴弘达事件立即淡化;二、李登辉访美不必认真;三、尽快安排中美元首借联合国五十庆典之机举行峰会。主旨就是恢复两国正常关系。          

沃德临危受命,当即请周振雄打通中国高层关节。经过联系,周振雄陪同沃德教授到了北京,会见中国外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文朴。意见转达到中国高层,得到确切答复:中国已知道事态发展,对吴弘达会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

  果然,不久,吴弘达在审判后驱逐出境。美方也答应类似李登辉访美之事,只是个案。接著,就是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互访。这中间,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无疑也有沃德教授和周振雄师生合力建立了一份奇功。             

展现真貌创奇篇                

有心人以奇笔创奇篇。                       

  周振雄深感:既要让中国了解真实的美国,也要让美国了解真实的中国。一些人对中国造假说谎,在美国人中有一定市场,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人对中国缺乏真实的了解。周振雄想到,能以真实的画面镜头,把美国人带进中国的实际生活,一定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他精心策划,尽力促成,通过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同国内联系,经国务院、新闻办和司法部、公安部批准,美国44电视公司和中国五洲传播中心合作,1995年拍摄一部介绍中国罪犯矫正的文献片,这就是播映后反应极佳的《大墙之内》(Behind the Bar)。美国把犯人关起来就算,还用大量纳税人的钱养著。中国却真正去改造犯人,连溥义这末代皇帝也改造过来。究竟谁好谁坏,美国人会比较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这部片子中还拍了上海七一劳动服务公司这个由刑满释放人员组成的企业。这些人重新成为社会新人,任劳任怨工作,蹬三轮车送货,还举办生日庆祝会。因为美方人员亲到现场,亲自拍摄,真实可信。1998年双方还合作再拍新片,如犯人矫正后走向社会、中国警察等等。 .受到尝试成功的鼓舞,周振雄又想深一层,一些美国记者极力贬低中国,如能由中美合作,客观真实地展示中国真貌,会有效地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他拟出计划,再拍摄中国警察。据他观察了解,济南交通警察不错,而上海巡警最好,既严肃认真,又很有人情味。实事求是地拍出来,美国人会从普通警察看到中国人的真实面貌。1999年他相当一部分时间为此奔忙。本文开头提到的电视电影就是其中可贵成果。《警察世界》播放后,受到普遍欢迎。再一次有效地向美国观众展现近年来中国的巨变,提高了美国人民对中国全面认识的程度。《追龙》是99年 5月,他们和美国电影公司人员在云南边境缉毒、贩毒前线现场拍制的。以记事手法,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警察为打击国际贩毒、扫除毒源的可歌可泣英雄业绩和卓越贡献。影片向美国观众展示为根除毒源生产的替代种植有效方法,更引起广泛反响。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美国有识之士很赞成和支持,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则大做反面文章。甚至叫嚷“香港死了”。许多美国人则对中国对香港回归缺乏真实了解。时任“芝加哥国际管理与司法交流中心”主任的周振雄,同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合作,专门为美国主流社会人士举行一场招待会,向美国朋友介绍香港历史和实情,说明中国中央政府“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来宾普遍反映极佳,不少持疑者消除了疑惑。这是他以近十年之长,充当有声有色的“中美司法桥”要角的无数卓越贡献中的一项。 

别有天地献奇力                    

周振雄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和工作所允许的范围内,给祖国献出自己的奇力。

现在中国到处是市场热、经商热,有些部门,有些地方,对于海外人士的观感也大为改变,唯商是好,唯钱是重。                  

  其实,海外华人学人,对祖国已做出的贡献和可能做出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有钱财投资,是一种贡献;有技术发挥,是一种贡献;而在其他方面尽力,同样也是贡献。有些贡献不亚于投资经商,甚至远远超出投资经商。     

  周振雄以自己做著商人不能做的事而自豪。他笑称:我没有钱财投资,但致力于祖国的人才投资,促进中美两国友好往来的国际关系投资。是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意义深远的投资。     

为了致力于这种投资,他尽心尽力做好交流中心的繁忙工作。一年到头,他有一半时间不在家。他太太在繁忙工作和学习外,承担起家务,让他集中心思和精力工作。他们甚至把孩子送回中国让岳父母照管。

他自己除了交流中心的工作,还经常回国讲学。他是中国注册的律师,又是上海大学法学院和上海公安专科学校的客座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比较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4年,在上海召开的贸易、法律与司法国际讨论会上,他作了《美国经济犯罪》专题报告;1995年和96年,他应邀分别在中央党校、上海大学法学院、郑州大学法学院、苏州大学法学院、广西大学法学会作《美国犯罪情况和犯罪指数介绍》,在华东政法学院为外国留学生开设《中国司法概况》。2001年,他回国数月,其中一个要项,就是在上海等地讲学。  

                   拓开事业新方位

多方位的知识,多方位的奉献,在周振雄是“二而一”“一而二”。

知识、智能是浩瀚的海洋,任何人都难以穷尽全方位的知识、智能,但可以力求尽可能开拓多方位的知识、智能。去年,这位开拓角色 ,辞掉“芝加哥国际管理与司法交流中心”主任的要职,出任美国派克·欧哈尔公司亚洲总部首席代表,在国际商务再显奇才 。

公司上海总部也就是亚洲代表处,主管公司在全中国和亚 9月18日,我来到其上海总部客厅,一眼见到两张照片:朱熔基总理访问芝加哥时与侨界合照,周振雄也在其中;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克劳福德( Edward F. Crawford) 与周振雄的合照。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从“司法桥”到“经贸桥”的转换。受到朱总理接见,是他作为“司法桥”历史贡献的见证,也是他迈向“经贸桥”崭新开拓的发端。

克劳福德是他从事经贸企业工作的榜样。这位著名的成功企业家,30年前把廉价收购来的破产企业整顿重组后经营成赢利公司,不断蓬勃发展,创造新业绩。差不多30年前,这家具有 150年历史的重工业界老企业,也是破产企业,公司总资产不足百万。几个重要数字,立即吸引我:如今固定资产超过六亿美元。2000年净销售额近八亿美元。再看看公司的规模:在全球有26个生产基地;85个仓储、服务中心;旗下有综合供货配送物流系统,重型机械,锻造和机加工产品,铝合金制品,橡胶制品,大宗产品,以及医疗器皿制品等六大工业集团、七大产业。在英格兰、爱尔兰、比利时、加拿大、墨西哥、波多黎各设分公司,上海、北京设有代表处。

近年,爱德华·克劳福德这位成功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把眼光转向中国,在上海、北京设代表处。他在亚洲总部挂牌仪式上致辞说:“我公司之所以决定将亚洲总部开设在上海,是鉴于它为亚洲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国际大都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制氛围,以及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上海市领导历来十分重视发展中美经贸关系。因此,我们非常有信心与上海的振兴共同发展。”

这位董事长看重上海的同时,也看重周振雄。2000年初为周振雄赴任饯行时,意味深长地说:“Joe , you might shape Park Ohi(Joe你也许会改变派克·欧哈尔的面貌。)”是期待,也是信任。我想,他们彼此之间,大概都不同程度地在对方发现了某方面的“自己”。他对周振雄的器重和厚望,除了因为周振雄对上海极为熟悉外,其实也发现其与自己相通的气质。周振雄除了经常在外面接洽会谈,就工作、生活在这个复式套间。真是一个全力以赴的开拓角色!他在上海筑了一个简朴的“巢”,引进美国一只“金凤凰”。这只“金凤凰”之“落沪”,当然希望借助中国市场之巨力,自变成含金度和含金量更高的“金凤凰”。

美国公司之花,在中国土地结出丰硕之果,才能利在双方。周振雄既要利于任职的美国公司,也要利于眷念的祖国。著眼点,不仅仅一般地为美国公司找到产品销售市场,为上海以至全国找到商品生产来源。他深思熟虑的是:借美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助中国急需的关键的产业建立和成长。他与中国签定了多个合同。目前最大的手笔是与上海电气(集团)公司创建一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 4亿件高强度汽车紧固件的合资企业。就美方来说,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也较为拥有优势的产业。就上海来说,正合市领导提出的目标:上海汽车零部件“要上规模、上水平、建成基地,为上海、为全国服务”。两厢情愿,双方契合。首期投资额为1500万美元,美方占30%,中方占70%。主要产品以连杆螺栓、缸盖螺栓、飞轮螺栓.焊接螺栓、组合螺□等代表的复盖轿车所需非标高强度异型螺栓螺钉类产品,以及推土机、挖掘机、摩托车等主机所需高强度螺栓。双方必将各得其所。2001年春节年初二,正当中国家家户户忙著热热闹闹走亲访友之际,为了抓紧合资前期准备工作的进程,真正了解中国仓储物流的现状,在征得有关单位支持的前提下,组织了数十位大学生,在他亲自带领下夜以继日地,全面彻底调查了上海电气集团旗下某大企业的库存情状况,并对其所贮存的35000 种品种规格,做了详细的深入分析,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长期协作规划了蓝图。

百折不挠创新业

他每年都有几次回美述职。每次我们都有机会见面相聚。每次我们都问及:“工作顺利吗?”美国经济不景,又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他不免也摇头叹气,“难啊!”。既有美方的难处,也有中方的难处。尽管他在中国,特别是上海,相当熟络,但由于中美之间的文化理念、教育环境、经济环境的不同,也遇到不少阻力和难点。我深知他是那种敢开顶风船的角色,只要他认定的方向和道路,一定要披荆斩棘前行,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好消息还是不断从他那里传来。

派克 欧哈尔是一家综合性的工业企业,公司的产品品种非常繁杂,对原材料和零部件供货要求的跨度也很大。2001年至2003年的两年中,他为能寻找铝合金原材料供应商,多次在奔波在上海和浙江、贵州、四川、宁夏等西部地区途中。为了解橡胶原材料供应商情况,几度南下云南边陲。为了开发模具,几十次地穿梭于江浙各地。为了落实汽车轮胎、车架、紧固件等配件方面的合作相关事宜,他又无数次地往返于上海、武汉、十堰等地之间,与湖北汽车机械厅的领导深入商谈。为了调研中国采购和销售市场,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30个省市自治区。正是如此不辞劳苦的实地考察,为协调公司出口世界上一流的高速石油管道接口车丝机床做了重要的工作,为公司以后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上海投资形势,都愈来愈好。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周振雄的眼光和思路也跃前。他利用假日及业余时间无数次实地考察了上海南汇及芦潮港的开发项目,并写出了洋洋万言的投资报告, 对投资策略及投资前景作了充分的预测与评估,预测到投资环境的良好,投资利好回报。回美述职期间,向公司董事会报告。但美国处于经济低迷时期,总公司对此持慎重态度。面对这不小挫折,心情不快,但决不气馁。2003年8 月,在美国经济状况转好,总公司重新考虑投资中国上海,他为之精神振奋。在上海观察了闵行、青浦、浦东、南汇、嘉定、普陀、松江等区,勘测投资地点、厂房,孜孜不倦地研究投资形势,向公司再次有理有据地阐述了在中国上海投资的正确,回报的丰盛,前景的广阔。由于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卢浦大桥的建成通车、浦东磁悬浮列车的运行,交通、地理及商机等因素,总公司最终决定投资上海南汇工业园区。派克·欧哈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并且破先例地成为首家上海地区集制造与物流为一体的外资企业,在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中美之间经济合作的桥梁。他被公司任命为派克欧哈尔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并兼管其他四个在华企业。我在南汇工业园区,看到在拔地而起的4000平方米厂房里,制造生产已经上了轨道,不禁赞叹他又创造一个新的奇迹。

勤奋刻苦见本色

成功,颇为引人瞩目,付出,尤为令人敬佩。这是“全身心投入事业”的超人付出。

早在2000年他出任美国派克·欧哈尔公司亚洲总部首席代表时,我就有直接的感受。

那年 9月18午间,我从重庆飞达上海虹桥机场,来到当时设在虹桥经济开发区的金桥大厦27楼公司办公室。秘书小黄正在忙碌。电话铃响了。“周先生要跟你讲话。”小黄给我递过来话筒。“想回来迎接你,实在走不开,很对不起。你先休息一下,下午请早点与黄秘书等工作人员过来会场。”我借著休息机会,观察一下这个套间。一个办公室,一个客厅,一间卧室,一间厨房,一个洗浴间。洗浴间一部自动洗衣乾衣机在转动。原来,周振雄日夜忙,晚间回来把换下的衣服扔进机器,任由它自动洗和乾。客厅里,最显眼的是两张照片。周振雄除了经常在外面接洽会谈,就工作、生活在这个套间。真是一个全力以赴的开拓角色!他在上海筑了一个简朴的“巢”,引进美国一个“金凤凰”;这只“金凤凰”之“落沪”,当然希望借助中国市场巨力,自变成含金度和含金量更高“金凤凰”。

9月19日是揭幕式。他从早忙到深夜。翌日,董事长兼首席执政官等一行,继续在上海进行交往。周振雄从早到夜陪同他们。近午夜十二点,他回到办公室又连忙打开电脑工作。“忙了这么多天,该休息休息啦。”我说。“哪能休息!明天上午,陪董事长他们飞武汉。”他说,“克劳福德董事长受美国俄亥俄州塔夫特州长委托,作为特使,与湖北省省长商讨友好州省交流合作事宜,又应武汉市市长的邀请为 9 月23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开幕式剪彩。很多事情都要我联系张罗。”我又问:“从武汉直接回上海吗?”他说:“不!还要到北京。董事长把一个破产企业起死回生,蓬勃发展。中国很多国营企业的经理极感兴趣。中国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兼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邀请他,24日在北京大学为中国 200多位大型企业的经理作如何重组亏损企业为盈利的专题报告。”可见,中国需要美国这些企业的帮助,也需要这种企业管理的经验。反过来,美国企业、公司,也需要中国的市场。我问:“从北京回来就可以回芝加哥家中休息一下吧?”他答道:“从北京回来,送走董事长他们,我还得赶去武汉落实我们公司一些项目。一切刚开始,实在千头万绪。”我相信,如此繁忙密集的行程,一年到头真不凡几。

翌日清晨,我一进洗浴间,就见到洗衣乾衣机又在几乎无声地转动。他起来后,收拾好行李,就约我下楼上街吃早餐。“真对不起,只能陪你吃两个早餐。”“差不多天天早餐来这里吃……没办法呀,老婆孩子家庭也顾不得。女儿就在上海岳父母家,可是我只能一个星期去看她一次。唉,这两个星期忙得一次也去不了。同太太,倒是每个星期通一两次电话……唉,我这几天没空打电话,你回到芝加哥,请给我太太打个电话,说我很好,忙过这两天,我再打。如果我十月还不能回去一趟,只好请她回来一趟了。”餐后,他在办公室处理完一些事务,就匆匆拖著行李出门。秘书还没有来。我两个钟头后才去机场。独自在诺大的办公室,感叹涌塞心头:人们目光可能盯著他的荣誉、地位,可有没有想到他的付出,他的牺牲,他的失落,他的遗憾……?也许,唯有中美经贸、祖国事业结出硕果,才能给他心灵的安慰和弥补。

其实,他的助手们多次向我讲到,他既要协调公司亚洲的事务,又要协助协调与美国和欧洲公司的事务,工作时间几乎每天都是十几小时。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个人业余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是他常以自勉和励人的座右铭。“我要让二十四小时发挥出三十六小时甚至四十八小时的工作效益。”他说到做到。人们注意一下他的行程,不难发现,他真是惜时如金。他常将到大江南北做考察研究调研的飞行旅程安排在夜间,以便白天的工作时间得到更充分地利用。而且,无论候机还是乘机,他都争分夺秒地抓紧时机博览群书,掌握有关讯息。

令我惊讶万分的是,2003年他给我发来电邮,邀请我到上海出席他编著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的《英汉-汉英物流词典》的首版发行酒会。我时间不允,未能成行。他回芝加哥给我送来一本。乍一看似乎很简单,其实是外贸空前发展的今天,极为实用而急需,填补了中国辞书出版在该领域的一项空白。首版早已售完,上海辞书出版社又加印了第二次。“你这么忙,还能编?”他微笑答道:“挤啊!资料点点滴滴积累。晚上,周末,反正太太不在上海,就用来看,写。”除了公司业务必需的应酬,他绝不去寻欢作乐,更不愿让无聊消遣浪费时间精力。锻炼身体外,就是上网掌握讯息,阅读丰富知识,然后研究和编写。

他让人惊奇的事情真多。两年多前,他给我送来一个话剧剧本《错过了,你会后悔的》。反映的是中国留学生回祖国创业。这是他协助上海剧作家创作的。我既惊奇他的多才多艺,更钦佩他的热情洋溢。

炎黄情深绽奇志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未必定然改变命运。可能变为定然,关键在于导引前行、带动发展的心志。这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拧开知识源流的开关。知识的素质毕竟受到心志的素质的节制调动。心志正,路向明,知识不足可以增进,知识丰富可以发挥。知识的流量和流向,由此而调节。这是周振雄给人更深的启发。

他,与潘国和院长共同为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起草了《物流师职业标准》,并被聘为物流师资格考试的考官,为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中国物流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读书、教书、出书,生活繁忙充实,多姿多彩。国内外数个著名大学聘他为客座教授,传授物流、司法、管理以及中美文化等知识,竭尽其能。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他视企业为学校,时刻培训员工,还接纳安排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高等学府学子前来实习。

他,以身作则,给人榜样,让人感光。有一位实习生在实习期满后致函感谢他:“您给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从您身上学习到的许多东西,在今后的人生中都将是受益不尽。您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作风,务实,不爱炫耀的人格魅力让我在心里景仰不已。好几次做梦的时候您都在教导我应该怎么对待生活。今后的人生中我也会向您那样踏实工作,努力奋斗!”

周振雄的全方位奉献有了两个新层次。从“司法桥”到“经贸桥”的转换,是一个新的大层次。而在“经贸桥”中他又拓开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不但引进了一家大公司的技术和产品,更引进了大公司的企业精神、企业经验和企业文化。克劳福德董事长使一些破产企业“起死回生,蓬勃发展”。这精神,,这经验,这文化,恐怕比产品、技术更弥足珍贵,更是中国企业的及时雨。中国很多国营企业的经理对此极感兴趣,希望结合中国实情消化、吸收。中国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兼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邀请他,在周振雄陪同下专程到朱熔基总理当时兼任院长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中国 200多位大型企业的经理作《如何重组亏损企业为盈利 》的专题报告。该公司在华业务的重点是建立供应链网络。这成为该公司企管经验和企业文化重要部分。

周振雄一手抓上海的工作,一手在其他城市积极寻求合作伙伴。2001年春节一过,他陪同湖北省机械汽车行业办公主任率领的工业技术考察团,专门访问该公司的美国总部及其下属相关企业,促进湖北省的工业界对派克·欧哈尔公司业务的深入了解。为了向中国有关部门和人士推介美国这种供应链管理业情况和经验,周振雄又应上海市人民政府信息办公室和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的联合邀请,为首期上海首席信息官培训班开设了“美国供应链发展”的专题讲座。周振雄以其丰富深入的新知识、新研究,引起高度反响。

知识比周振雄更丰富的人不少,知识比周振雄多方位的人也很多,但如同周振雄这样擅于多方位运用和发挥知识能量的人,实在难能可贵。他曾挚诚地袒露心怀:“试想一生中有二十八年受过祖国的教育培养,对祖国能不产生唐代孟郊对慈母‘谁言寸心草,报得三春晖’的共鸣之情吗?”“我们之所以能活跃于美国社会,是因为大家背后有个强大祖、国作后盾。只有祖国的强盛才有我们海外游子昂首挺胸的舞台。我们都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的学习历程,工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唯有他自己这些肺腑之言最能真实概括、真切表达。知识在他手中能够较好地改变命运,命运把握在他手中能够更好开拓知识领域和知识方位,皆因这种可贵的心志在调制,在调动。

我想,他的奇遇,奇才,奇功,奇篇,奇力,固然离不开沃德教授的中国奇情,但更重要的是源自他自己的炎黄奇志。  

清代崔华的诗云:“溪水绿于前渡日,桃花红似去年时”。我们一起观赏了他如今的“绿于”和“红似”,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再观赏到今后的“绿于”和“红似”。

(2002年初稿,2006年改稿)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