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己尧见证留学生活变迁

沈己尧见证留学生活变迁

美国著名华侨史学家沈己尧教授,因撰写《海外排华百年史》而享誉华人世界。而和许多早年来美国的华人一样,沈己尧早年留学美国,求学、工作、生活了整整50年。在这期间,沈己尧亲眼目睹了海外华人,尤其是华人留学生的生活变迁,深刻感受到美国的移民政策和祖籍国的强盛对华人留学生的休戚相关。

华人留学生和移民政策演变

沈己尧早年的留学经历,听起来多少有些令人酸楚,但却是那个时代许多华人留学生真实的写照。他说,当时的自费留学生,尤其是读社会科学的,多数都会到华人的餐馆打工。而中餐馆中从洗碗的到跑堂的,不少有硕士、博士学位,可谓卧虎藏龙、人才济济。等到学成之后,又受到移民法的严格限制,除少数能找到工作外,大多都找不到适当的工作,无法安顿下来。多少人在观望、仿徨和苦闷,甚至在流落街头、极度悲观后陷入精神失常,自杀者也时有耳闻。

沈己尧刚来美国时,美国实施的是一种叫做“国籍配给制”的移民法。从1924年定制的移民配额,是根据1890年美国人口的国籍比例而分配的各国移民额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以西北欧后裔为主的美国种族比例,而结果便是94%的移民配额给予北欧和西欧国家。全世界的华人每年只有105名华人可以以移民身份进入美国。

但是,对于华人移民,这一国际配额制要等到1943年废除了1882年《排华法案》后才付诸实行。而且105名的执行对象为全世界各国的华人,不是中国国内的华人。在国际配额制度下,美国并没有将中国看作一个国家。这对于中国国民,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一充满种族歧视色彩的法律,自然令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华人学生毕业后留美的梦想破灭。

幸好,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取消了这种具有种族歧视的国际配额制,规定任何国家不论大小每年都有2万名移民名额。和许多留学生一样,当年的沈己尧正是受益于这一移民政策,顺利地取得了移民身份,随后入籍成为美国公民,从此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安定下来。

1965年开始实施的美国新移民法虽然对各国一视同仁,但1960年代以后,欧洲经济繁荣。乐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并不多,因此主要的受惠者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人,特别是华人。

1979年中美复交后,每年2万名的移民名额划归大陆后,里根政府以行政法令的方式另给台湾2万名额,这些名额都不包括美国公民和居民的家属。加上香港的名额,大陆和台湾三地共计每年移民美国的人数在5万左右,而这其中大部分为留美之后定居美国的学生。

中美建交后,大陆开始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人数之多,为中国留学史上所未有。沈己尧在《海外排华百年史》一书中指出,1982年之前,留学人员大多为年龄较大,或是在国内已有业绩的人员,留美一、两年随即回国。1982年后,留美的华人学生越来越年轻,不少攻读博士学位,已经结婚的则会申请配偶伴读,希望延长留美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美国的留学生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境遇也改善极大。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只有少数华人留学生来自中国大陆,而79年后,大陆留学生开始逐渐增多。移民政策的改变,加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的安定强盛,不仅使华人的整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也给留学生带来许多实际益处。

现在,中国文化和语言在美国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大学中开设有中文课,这给在没有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此外,不少大学都聘有华人教授,在他们的关照下,学习和生活上,华人留学生们至少可以减少异国的陌生感。而在美国各个大小城市中,到处都有中餐馆,这也可为自费留学生提供工作机会、挣些生活费或是学费。

沈己尧说,1960年左右,他时常可以听见美国人言辞中说chinaman这样的叫法。如今则可明显可以感觉到华人地位的变迁。沉己尧说,今天,连中国文化也在美国风行起来。光孔子学院就有100多个,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已经遍地开花。

从穷学生到大学教授

沈己尧的家距离马里兰大学不远,一条十分幽静的小路上,开车不留心很容易错过。采访沈己尧,是在他家那充满中国气息的客厅里。当沈己尧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早年的留学经历时,茶几上是一壶刚刚泡开的绿茶,还有一本装着不少老旧照片的厚厚相册,照片上是年轻时的沈己尧,瘦削英俊的脸庞上,几分踌躇、几分茫然。

“ 那是我刚到美国时拍的。”沈己尧说。

在沈己尧的老家广东梅州地区,几乎家家都有男人出洋打工。沈己尧的父亲也到南洋开矿,几年后便撒手人寰;家中三个叔父下了南洋后,就再也没有了音讯。少年时的沈己尧读书十分用心,至少是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去了台湾教书,一教就是7年。那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台湾的年轻人自感没有出路,到美国留学一时成为风潮。

1957年6月间,联系到美国中部的一所大学后,年轻的沈己尧怀揣着20美元乘飞机来到了美国。他说,那时的20元,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的200美元吧。而很多中国人一下飞机,直奔中餐馆看有无打工的机会。

到纽约后,他听说纽约有更多半工半读的机会,于是决定留在纽约,还申请好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准备当年秋季入学。哥大当时的一学期学费大约要1000多块,他于是希望利用开学前的几个月赶紧挣学费、生活费。从中国人开的餐馆洗碗、到犹太人的旅店搬行李,他先后打过好几份工,不过运气并不好,都是累得半死也挣不到足够的学费。

沈己尧说,当时台湾来的留学生90%为自费留学,其中除少数学理工的以外,大多数人都需要打工养活自己。而在中餐馆洗碗,包吃包住一月也只能挣80多美元,这样的赚钱速度离1000元的学费实在相差太大。无奈之下,他和几个同学只好跑到一家犹太人的饭店帮人搬行李,搬一件行李只给50美分,一天下来能挣个5块钱,可一个月也只有150元,还是不够学费。

在纽约客家同乡会会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纽约华埠一家不错的中餐馆做服务生的工作,很快挣到了学费。开学后,沉己尧只能利用周末打工。

哥大毕业后,又转到罗格斯大学攻读图书馆专业,结果一年不到,就被马里兰大学的图书馆聘为管理员。在马里兰大学期间,沈己尧顺利地完成了《海外排华百年史》一书的写作。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父辈在海外流浪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许是有过作为早期华人留学生的坎坷经历,沉己尧十分关注华侨在海外的发展、以及美国对华移民政策演变。这些便是那本享誉海内外《海外排华百年史》的写作的初衷。

从1960年至今,沈己尧一直居住在位于华盛顿市近郊的马里兰州,同时在大华盛顿地区工作。这期间,沈己尧成为哥伦比亚特区大学的教授,他还多次应邀到中国讲学和座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华人史学家。

应团结其它族裔争权益

作为老一代留美学生,沈己尧颇为感慨地说,在别人的土地上希望受到欢迎和尊敬,首先自己的国家必须强盛;其次,美国虽然充满机遇,但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只有那些有知识、有技能,敢冲敢闯的人才会在这块土地上?有一席之地;此外,中国学生在外,应该为中外友谊的使者,也应为中西文化的桥梁。如果选择在美国扎根,就应入乡随俗,与当地的少数族裔融合、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反复强调,1965年美国实行的新移民法,是美国华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此后,华人新移民以惊人的速度涌入美国,使美国华人社会迅速扩张。他在自己的书中就曾指出,新移民法的产生受惠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为旗帜的美国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在美国如火如荼展开,以反种族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这场运动得到包括不少白人、尤其是受国籍歧视的南欧白人在内的各种族人民的响应,席卷全美各地各阶层。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经时任总统詹森签署生效,正式申明美国国内各族裔无论其肤色、种族、年纪如何,均应享有平等权利,美国联邦政府有权以法律行为保障这种平等权利。正是民权法案的种族平等原则落实于移民法的修改上,才有了1965年的新移民法。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的一员,美国的华裔理应入乡随俗、融入主流,但碍于语言、文化和性格方面的限制,第一代移民的融入是相当困难的。

他坦言,来美留学的华人基本定型,要想同化,除非与美国人通婚,否则非常困难。不过,他认为,对华裔更重要的是团结其它的少数族裔,积极地争取自己的权益。如今,虽然新一轮的美国移民法案在参院胎死腹中,但可以看到,西裔移民已率先投身到这场移民改革辩论之中并发出响亮的声音。正如在上世纪60年代积极推动民权运动的非裔一样,如今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中人口最多的西裔移民,也在积极地推动这场事关自身利益的移民改革。

一些专家甚至认为,西裔将成为美国重要的政治力量,这次移民改革便是这一政治力量形成的标志。对此,沈己尧也大声疾呼:“被排斥了百年的华人,不应再保持沉默,而应该投入到这场悠关切身利益的运动中!”(本文愿为美国《侨报》专访,地平线2007,10转载)。

Kyle

Recent Posts

赵宗鹰·冯展娥《光辉业绩》

24.6.24-赵宗鹰·冯展娥…

4 月 ago

黄河情声-抗日战歌

24.6.24-黄河情声-抗日…

4 月 ago

黄运基先生简介

黄运基,美国华人令人尊敬的老华…

6 月 ago

笑对死神 风骨存范

笑对死神风骨存范1 笑对死神风…

6 月 ago